(+86) 136 0625  2116
中国高端面料研发企业  中国真丝提花面料厂家  Chinese high-end fabric R & D enterprise and Chinese silk jacquard fabric manufacture

真丝原料的来源

点击次数:680  发布日期:2021-12-30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
联系我们

宁川纺织(苏州)有限公司

Ningchuan Textile (Suzhou)Co.,Ltd 


WeChat

    

Call us at:(+86)136 0625 2116 

  很多朋友在问,真丝就是桑蚕丝吗?其实,真丝包含了:桑蚕丝,榨蚕丝,绢丝,服装上通常使用桑蚕丝居多!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真丝原料的来源:

 桑蚕学名:BombyxmoriLinnaeus。别名:家蚕(BombyxmoriL.),简称蚕。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。属鳞翅目,蚕蛾科,学名Bombyx mori Linaeus。桑蚕起源于中国,其发育温度是7-40℃,饲育适温为20-30℃, 主要分布在温带、亚热带和热带地区。

桑蚕

       桑蚕属寡食性昆虫,除喜食桑叶外,也能吃枯叶、榆叶、鸭葱、薄公英和莴苣叶等,桑叶是蚕最迁合的天然原料。蚕是完全变态昆虫,一生经过卵、幼虫、蛹、成虫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。其中幼虫期在适温度条件下,自孵化至吐丝结茧需要22-26,一头蚕一生约食下桑叶20-25g,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,至生长极度时,体重约增加1万倍。末龄期的食桑叶量占其总食桑叶量的85%以上。桑蚕结的茧可以缫丝,丝是纺织纤维中的高贵纤维,是绸缎的原料。桑蚕的蛹可食用,并与蛾和蚕粪均有综合利用,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.  
桑蚕属寡食性昆虫,除喜食桑叶外,也能吃柘叶、榆叶、鸦葱、蒲公英和莴苣叶等。蚕所必需的营养,有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类、维生素、无机盐和水分等。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。蚕食桑后,幼虫生长迅速,在适温条件下,一头蚕自孵化至吐丝结茧,大约6-9天蜕一次皮,共需约24-32天。
     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。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。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。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。古史上有伏牺“化蚕”,嫘祖“教民养蚕”的传说,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“先蚕”,即最早养蚕的人。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,公元前2750年以前,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、丝带和丝线。公元前十三世纪,桑、蚕、丝、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。蚕丝和大麻、苎麻,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,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,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,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,这个经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蚕病的防治方面。商周时期,蚕已在室内饲养。战国时期(公元前475-221年),养蚕已有专用蚕室,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,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,公元三世纪后期,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,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,但直到元代<士农必用>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。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,时称“黑瘦”和“伪蚕”。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,据<齐民要术>记载,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。宋元时期,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,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,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。与此同时,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,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,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,元代出现了天浴,利用低温选优汰劣。<陈旉农书>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,<农桑辑要>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。明代(1368-1664)出现了天露、石灰水、盐水浴种等方法。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,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,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。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,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。公元前十一世纪,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,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。秦汉以后,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、南亚及西亚地区,六世纪世纪中叶,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,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。
目前,亚洲、非洲、欧洲、拉丁美洲、大洋洲和多个国家与地区饲养家蚕,年产蚕茧约800万担,产丝约5万吨。我国的产茧量和产丝量都占全世界的首位。目前大多数来自广西.云南.四川.江苏.浙江等地。尤其四川绵阳凉山等地的丝更为出名!

 桑蚕丝一般无色透明,但也有结黄茧、红茧或绿茧等的蚕品种。黄、红色素直接来源于桑叶中的胡萝卜素等色素;绿色素则以桑叶中的黄酮系色素如异槲皮苷、槲皮酮、芸香苷等为原料,由消化管生成。茧丝着色与否和着色的程度,决定于消化管透过和合成色素的能力,以及进入血液的色素被中部丝腺吸收的程度。白茧种不着色,是由于无色素进入血液,或不被中部丝腺吸收。此外,环境对茧色的浓淡也有影响。一般丝的色素存茧在于丝胶中,缫制后随丝胶溶失而成为白色生丝;但绿茧的色素在丝素中也有存在,缫丝后仍带绿色。丝胶脱净后是白色。

 柞蚕学名:Antherea pernyi (Guerin-Meneville, 1855),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。古称春蚕、槲蚕、栎蚕,也叫山蚕。一种吐丝昆虫 ,因喜食柞树叶得名 。柞蚕能取食11科34种植物叶子,其中以壳斗科的栎属植物为主,是柞蚕最喜欢的品种,其次是壳斗科的栗属,杨柳科的柳属,桦木科的桦木属,金缕海科的枫、蔷薇科的山荆子、·榆叶梅等植物的叶子均是柞蚕的食料等。约55~60天营茧结束,茧可缫丝 ,主要用于织造柞丝绸,虫体可食用,可做药材,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昆虫资源。


柞蚕

       柞蚕起源于我国山东省鲁中南地区,其茧丝的产量仅次于家蚕。目前,柞蚕产业主要分布于我国辽宁、山东、河南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山西、贵州、四川等省区,日本、韩国、印度、朝鲜等国家也有少量分布。可以说柞蚕是我国的特色产业,柞蚕茧年产量已达到7万吨,其中辽宁省的柞蚕产量占到全国份额的80%和世界份额的70%。

柞蚕茧量最大者为10克/粒,最小者为5.5克/粒,平均为8克/粒。茧层量最高者 1克/粒,最低者0.4克/粒(0.4克/粒以下者为薄皮茧),平均为0.75克/粒。茧层率10~12%。茧丝量为0.39~0.46克/粒。茧层量越高,茧丝量越多。茧丝长最长者1000米,最短者为400米以下,平均800米。解舒丝长一般为 300~450米。如果在缫丝时没有落绪,则解舒丝长等于茧丝长。解舒率一般为45~55%。柞蚕茧丝纤度平均为5.6旦,一般外层平均6.2旦,中层5.5旦,内层4.5旦,都比桑蚕茧丝粗。柞蚕茧丝的颣节比桑蚕茧丝多,尤其次茧的颣节更多,影响柞蚕丝质量和缫丝产量。

 柞蚕茧丝是由两根单丝并合构成的。每根单丝中间为丝素纤维,外围是丝胶。其截面形状为钝三角形。单丝是由许多细纤维集聚构成。各细纤维之间有一定的空隙,位于中心的空隙较大(与桑蚕茧丝不同)。柞蚕茧丝的这些空隙,就是它特有的多孔性,对于气体、水分等物质具有容易吸收和排出的特性。包围在丝素外围的丝胶层形状很不规则,遍布断裂或凸起,以及无数的裂痕皱纹,与丝素结合得非常坚牢,必须用较强的酸碱等溶液才能使之分离。柞蚕茧丝呈扁平的柱状形,越到茧的内层扁平度越大。一般长径为70~80微米,短径为9~12微米,即长径为短径的6.5~7.5倍。 在柞蚕茧收购中,是以千粒茧重量为计数单位。在缫丝生产中,按照以下标准选分:①茧形大小整齐;②茧层厚薄和紧松一致;③茧色齐一;④茧层的缩皱粗疏;⑤封口紧密;⑥蛹体完整;⑦下茧和次茧不超过1%。达到这样标准的柞蚕茧只占80~85%,下茧和次茧占15~20%。

       蓖麻蚕(eri-silkworm)又叫木薯蚕,大蚕蛾科樗蚕的一亚种。原产印度,1938年前后引入中国台湾省高雄,1940年后引入中国东北、华东、华南等地。产丝的重要蚕种之一。茧精炼后,成为绢纺的优良工业原料。丝的性质基本与家蚕相似,且弹性好,经梳理后可得1~4级的长纤维60.9%,短纤维35.3%,损耗仅3.8%。 蓖麻蚕又称印度蚕木薯蚕,是蚕的一个品种。它原是野外生长的野蚕,食蓖麻叶,也食木薯叶,鹤木叶、臭椿叶、马松叶和山乌柏叶,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多食性蚕。现在是在野外生长,由人工放养,也有在室内由人工放养的。蓖麻蚕一个世代经过卵、幼虫、蛹、成虫四个发育阶段。卵期经过约10天,幼虫4眠5龄期为20天,蛹期约为20天,完成一个世代经过约为45-50天。蓖麻蚕的茧衣又厚又多。约占茧层量的1/3。茧层松软,缺少弹性,厚薄松紧差异较大,外层松似棉花,与茧衣无明显的界限,中层次之,内层紧密,手捏有回弹声。茧层较薄,且有明显的分层,多为层茧,外层在鲜茧重量中,茧衣约占3.6%,茧层约占10%,蛹体约占86.5%。蚕茧呈洁白色,但光泽不如桑蚕茧明亮,蓖麻蚕茧不能缫丝,只能作绢纺原料,纺制蓖麻绢丝。也有与桑蚕废丝、柞废丝、苎麻、化纤等混纺的蓖麻混纺绢丝。。

蓖麻蚕

        蓖麻蚕茧与桑蚕废丝、柞蚕茧同是当今世界绢丝工业生产的三大原料资源。而蓖麻蚕茧丝又具有弹性好、吸湿性强、染色好、可纺性好等独特优点。蓖麻蚕丝做成绢丝与棉、麻、毛、化纤等混纺织物或者做成蚕丝被等。

 截止2021年,我国的丝绸原料出口到世界各地:印度3A.4A丝居多,泰国5A.6A居多,日本5A居多,瑞士,意大利,罗马里亚等国4A.5A.6A均有。中国目前是全世界丝等级做的最高的国家,6A+全国目前产量不超过30吨!6A丝产量四川排第一!桑蚕丝又叫生丝,也叫白厂丝。

桑蚕茧



桑蚕黄金茧

Chinese people invented sericulture and silk reeling,
And silk is treasured as a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.